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集体备课 > 2021年春学期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六)

2021年春学期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六)

2021年04月07日 18:53:08 访问量:521

   

47日下午

地点

二楼办公室

  

李慧文

主备教师

顾爱峰

记录人

李慧文

参与人员

李慧文、顾爱峰

此后一周教学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12.为人民服务

本次集体备课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上周教学反思

顾爱峰:

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李慧文: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主备教师发言

教材分析:

关注课文人物: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关注时代背景:杀害李大钊,中国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3.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感知题目

1.教师导入新课: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发思考: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3.教师组织交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教师引导: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5.课堂总结,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词语。

2.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

二、品析词句,解读人物

1.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2)教师提示: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将“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板书:被捕前——忠于革命)

2.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教师引导: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设一:“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预设二:“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3.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教师引导: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

预设:对比描写

(2)教师引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1: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预设2:“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呢?

(板书:被捕时——视死如归)

4.学习方法迁移。

(1)请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的内容。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

预设2: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

预设3: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教师相机板书:法庭上——坚贞不屈    被害后——激励后人)

5.写法指导。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2)教师揭示此种写法为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三、课外延伸,学习英雄

1.学生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教师引导: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士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板书:忠于革命  品质高尚)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作业设计:

1.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从中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2.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忠于革命

被捕时——视死如归

法庭上——坚贞不屈

被害后——激励后人

忠于革命        品质高尚

 

 

 

 

 

李慧文:

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理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者可能通过质疑设疑,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重点词句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顾爱峰: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内容时,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使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内心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李慧文:

精讲环节,可以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老师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顾爱峰: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

 

 

编辑:顾爱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公安机关备案号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0289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