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共读、共思、共成长|泰兴市老叶小学慧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第一次集中研训活动

共读、共思、共成长|泰兴市老叶小学慧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第一次集中研训活动

2023年11月18日 10:17:20 访问量:1141


   

                共读

                共思

               共成长



读书交流会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为引领教师学习氛围,做好读书工程,关心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成立后便开启“共读一本书”行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本书共读时,李慧文老师以身示范,不管多忙多晚,说到做到,力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教师的自觉。在李慧文老师的组织下,阅读交流会如期举行。


李慧文:
各位老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前几章。昨天我读到了泰师附小公众号的文章,附小一个课题组正好也在读这本书,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次读书交流会,请大家基于阅读过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最想给同伴分享的东西。


赵银君:
阅读《教师的挑战》这本书后,文中一句话“诚实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诚实地面对教材”这句话引发我的思考。佐藤学提倡我们要诚实地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同时,佐藤学也强调我们要诚实地面对教材,不回避、不遮掩,让教材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认识世界的工具。
首先,佐藤学对“学生”的看法让我深受启发。佐藤学认为,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社会的基石。因此,我们应该以诚实、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未来的规划。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更需要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其次,佐藤学对教材的看法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教材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载体。然而,现实中有些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佐藤学呼吁我们要让教材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认识世界的工具。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牢记佐藤学的教诲,以诚实、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也要灵活运用教材,努力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李慧文:
赵老师的阅读分享指向具体的句子,由两个“诚实地”带给自己的触动展开来,更多地讲认识上的改变。我想到了多年前两个凤凰好友分别对我说过同样的词——“真诚”,同样的自省——你对学生真诚不真诚。《中庸》也曾说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看来,非“诚”无以立教。


于蒙:
江苏省2008年高考的英语作文题目为“Being a Good Listener”,其中就有老师倾听学生,学生互相倾听的内容,这与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诚然,这种课堂模式是佐藤学老师带来的一种课堂革命,理念很先进,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放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还是非常的困难。
创建学习共同体,从相互倾听到“交响”,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等等思考在我们眼里都像是老生常谈一样。我们不是不知道这些理念,也不是弄不懂佐藤学老师的这种模式,但终究应用于课堂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效率的问题。
第一,每个国家或者民族对教育的理念不一样。
中国人对教育的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教育就是要教会。所谓的“教会”就是把所有的方法都教给你,下次你遇到同样的问题,你就会做了,仅此而已。由此就衍生出了很多公式、模板,直接套用,不需要独立思考。很简单的道理,套用公式模板,可能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解决得很好,但是,没有这些公式模版,可能就要很长时间去思考,去推导,去改进。当你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努力的成果希望得到肯定,却发现别人不仅花费时间少,而且成果比你还好,有多少人会认真倾听你的想法,你的努力,你的创新呢?长此以往,还会有几个人去坚持独立思考呢?
第二,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不一样。
南京某中学在新校长上任后,主打潮流的素质教育,鼓励孩子多思考,多运动,各方面全面发展。按理说,家长应该很支持,实际情况却是,在某一次联考以后,该中学从前一梯队掉入了中流队伍,家长联合起来在学校门口拉横幅,静坐示威,要求学校停止这种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恢复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式。难道素质教育不好吗?不,素质教育见效太慢了,家长看不到远期效应,家长等不及。同样的时间别人做了10道题目,你给一道题想了两种解法,在家长眼里,你就是效率低下,做的都是“无用功”。
佐藤学教授的理念虽然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我们必须从中汲取适合我们自己的精华,并形成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小学生阶段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从最初的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互帮互助解决问题,与老师一起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提高。老师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获得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更大的进步。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短时间的巨大改变所带来的负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慢慢将佐藤学老师的观念渗透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从每天的教学情况中总结经验,慢慢打磨自己的教学方式。
李慧文:
于老师的分享别开蹊径,结合高考英语作文谈感想,切入点不错,只不过分散得比较多。我们的阅读要一遍一遍“读进去”,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读出来”。更想听到于老师聚焦《教师的挑战》一书中的具体章节,用实践对照比较,激发出来的更多想法。


赵宝莉: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倾听”二字虽然听着很简单,不就是听学生说嘛。但听完后,老师的反应会是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心中的意思去回答问题,是否就应该认为这名学生的回答没有意义,就完全否定他所有的回答。又有可能如果学生回答得离答案十万八千里,是否就在认为这个学生就是在专门跟老师作对,作为老师就该责怪他。而《教师的挑战》一书,告诉我们:在倾听中要去捕捉学生的学情,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在倾听中我们更能准确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我们更应该在倾听中去寻求提升他的契机。
其实在自己的课堂上,我有时为了教学的进度,而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去回答问题,因为他们的答案与我想要的更接近。但观察书中那些老师的课堂,哪个课堂没有生成?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生、教师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比如书中小林老师课堂上的健治,他的一句“我完全不懂”,并没有打乱小林老师的节奏,而是让他调整了教学节奏,为了不让在本节课上的收获为“0”,老师请了好几位学生来为健治解释。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解释中,我想获益的不仅是健治一个人,所有学生又一次巩固了所学知识,而这种生生之间的交流,更有益于学生拓展思维。
在书中我还发现,这些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轻松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我不禁羡慕不已。自己的课堂上一交流就死气沉沉,要不,说话的就那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许我的课堂可能让他们更加压抑,他们也许怕出错,或者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变。
李慧文:
赵老师明显是边读边思,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的阅读是真读,自然会有真收获。进得书去,又出得书来,赵老师在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关注班级中“不懂”的儿童。倾听,又可以是“观察”,我平时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我们教学生,师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他们的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发展。教师的挑战,说到底在于研究学生。另外,赵老师提到了“解释”,这个“解释”过程就是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反刍。


严淼: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教师的倾听技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规范学生的倾听要求和改善教师的倾听行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还能创造一个互动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倾听行为的规范化
1. 制定明确的倾听规则: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需要明确倾听的规则,如举手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等。这些规则应当简单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遵守。
2. 倾听技巧的教授与实践:教授学生如何倾听。例如,让他们学习专注于讲话者,避免分心,以及如何用肢体语言(如点头、眼神接触)来表明他们在积极倾听。
3. 通过游戏和活动强化倾听: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倾听的游戏和活动,比如“听了再说”,学生需要听完指令后再执行,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倾听和理解能力。
二、教师倾听行为的改善
1. 展示积极倾听的榜样:教师自身应成为倾听的榜样,注意用眼神接触、微笑等非语言信号表明自己在倾听学生。
2. 有效的提问和反馈:教师应该提出开放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同时给予及时的、建设性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被倾听和重视。
3. 创建安全的表达环境: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疑问,并确保课堂是一个安全、无评判的表达空间。
三、整合倾听与数学教学活动
1. 数学故事时间:讲述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倾听和讨论,以此提升他们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理解。
2. 小组合作解题: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数学问题,能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关键在于需要他们相互倾听。
3. 互动式问题解答:设计一些互动式的问题解答环节,如你提问题我来解答,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另一个学生给出解答的方法,促进倾听和数学思维的结合。
倾听是低年级数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规范学生的倾听行为和改善教师的倾听技巧,不仅能够提升数学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个鼓励倾听、表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李慧文:
严老师由低年级数学课堂规范倾听的要求谈阅读的收获,直接把专著与实践联系起来。我在倾听,注意到了——教师应成为倾听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被倾听、被重视。在严老师的思考基础上,我再往下说,教师的“倾听”是前提,倾听必须自始至终;然后,给学生以尊重,教学生学会倾听;师生的“倾听”形成一个完整的“倾听链”,课堂教学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张琳:
佐藤学教授在第一次听八木老师的课时,曾用了“风生水起”这几个字来评价,可见八木老师的第一次的课堂虽然学生表面活跃,发言积极,但只是对于教师独白的应付,没有达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曾几何时,这也是我们追求渴望的课堂,孩子们积极配合,课文阅读声情并茂,几乎用十分流利的语言表述课堂上的所有知识点。每每见识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发问:学习新知识难道孩子们会无师自通吗?会没有疑问吗?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里?
佐藤学教授通过前后两次八木老师的课堂变化来阐述如何进行课堂的重建。第二次的课堂,我们通过细致的语言描述真正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那是在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名学生,胸有成竹地应对孩子的回答基础上所构建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关系,并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课堂由原来的风生水起变成了孩子们的静静思考,凝练的教师用语不急不躁地自然展开,每个学生都侧耳倾听着从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言与思考,课堂变得“宁静了”,成为了彼此切磋的共同体。
透过八木老师的课堂,我们来反思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高效究竟要体现在哪里?这本书在导论里为读者指明了方向: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走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看了本书的三分之一,眼前反复出现一个词“倾听”。多数时候我们也在听,但只是表面上的听,听过就算了,没有更深的思考,导致没有回应,倾听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赖的课堂里,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效劳者。师生关系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学要从倾听开始,倾听要伴随着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倾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李慧文:
张老师关注八木老师的课例,认识到先接纳每一个学生,构建相互倾听的和谐关系,再展开丰富的学习活动。从关注别人的课例开始,思考着,研究着,就可以转向关注自己的课例,这可是一个“宝库”啊。
张老师发现了“倾听”的重要性,也在思考课堂要不要热闹,要不要流畅。在这里,我想谈一个常识。几乎所有的参赛老师都认为,不能让课堂“冷场”,一旦冷场就表示教学失败。其实,“冷场”意味着真实的学情发生,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倾听、分析、引导、帮助,要挖掘出“冷场”的价值。如果你有写作的习惯,可以在你的写作仓库里建一个名叫“冷场”的文件夹,进行深入思考,追踪改进,会给你带来想象不到的好处。


周蕾:
在李主任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佐藤学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他无意之间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书中表达了教师的用语要凝练,侧耳倾听每个学生富于个性的发展与思考。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在这些看似顽皮的学生身上隐藏着一种心心相印、关怀备至的潜能。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让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带动他们一起思考,优等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解释算式的含义,每个人说出自己的见解,一题多解,并对每种解题方法进行解释,“不懂”的儿童在倾听中慢慢掌握。合作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他用真实的课例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中,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李慧文:
在周老师分享阅读收获时,我也在用耳朵捕捉关键的东西,一下子注意到“不懂”的儿童这一概念。周老师提出自己的做法,以优秀生、中等生带动“不懂”的儿童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我也喜欢聘请“小老师”,生教生有着比我们更强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最终还应把注意点落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让他们得到成长。


杨柳:
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一一串联一一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一一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在与学生的交流上下功夫。在教学上,再也没有比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实质是让学生有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藤学先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为了实现“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在“对话”教育中,“倾听”比“言说”重要得多。无论提出的意见多么活跃,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就不可能改变每个人的认识,就不能让交流更加丰富。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的第一要素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佐藤学指出,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倾听关系。
李慧文:
杨老师的认识给了我启发,不能眼里只看到任务,一心只想着传授知识,而忽视了真正的儿童。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与儿童的交流,用真心用真情,他们是感受得到的。正确的做法是接纳儿童,把他们与教材、知识、生活、社会等串联到课堂学习这张“网”中,构建一个鲜活的、丰富的课堂空间。


叶思敏:
一、尊重把课堂变润泽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同时他认为,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
滨野老师的课堂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润泽、柔和的状态。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个人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二、让学生在“倾听”中成长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他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他无意之间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在这些看似顽皮的学生身上隐藏着一种心心相印、关怀备至的潜能。
李慧文:
叶老师通过阅读认识到好的课堂是安静、润泽、柔和的,这一点非常可贵。只有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在其他人发言的基础上,一个个儿童的认识才会更丰富更深入。正如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我们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倾听”会让学习真正发生,产生叠加的效应。根据佐藤学教授书中所说,我再强调一下,首先要改变的还是教师自己。


丁伟:
初次翻开这本书,感觉还不错,自我感觉应该会从其中学到很多有用的教学方法或教育理念。抱着这种期待打开书,全书一共有6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关键词分别是创造、合作、链接、合作探究、改革、案例、感悟。第一想法是,十一年前的日本教育理念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我怀着探索的心态看完序言和第一章,几个想法停留在心头,和大家交流交流。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思考。第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传什么道解什么惑?第二,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很明显的案例是书中说的“2020年制造业工人的比率将从劳动人口的10%下降到2%,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探究能力符合这种社会的变迁的需要”。那么对应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具体该怎么做的问题。
作者给了这样的解释,学习是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己对话,本质即为活动、合作、反思。我觉得这个回答很妙,很朴素地回答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具体实操是教师在工作中把握好三个中心“倾听、串联、反刍”。倾听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串联可以比作树状图,将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不同知识点链接起来等,体现为开放性的问题比选择性的问题更容易串联;反刍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保障班级全员学习。
其次是对国情的思考。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不同的涵养。从主观上看,日本的家庭教育理念、政府引导的教育路线与国内存在着一定差异,从客观上看,学生人数、教学硬件条件两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小林老师在课堂上单独为键治讲解算式用了20分钟,远超出原本预定的3分钟。对比之下,咱们这边同场景下的做法不可能做到这一步。所以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该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并最终落地生根,需要我不断思考和实践。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阅读感不及小说流畅,观点被隐藏的大量案例里,令人很不习惯,读起来怪怪的。
李慧文:
丁老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国情差异三方面来谈阅读思考,着眼点像教育家一样有着“上位思维”。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是一件好事。
丁老师读书善于抓住关键的东西,如:“倾听”需要“尊重”,“串连”必须“开放”,“反刍”面向全体。这样的阅读方法值得学习。
至于他最后提到“阅读体验”,这是人之常情,正反映了教师迫切需要专业阅读。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源于实际的课堂观察,他十多年观课上万节,可以说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读起来并不枯燥。如果感觉不习惯,说明读的遍数不够,读得还不够深入。建议一遍读完再回读。专家意图用理论自上而下地指导实践,我们可以用实践自下而上地印证理论,也可以评价甚至大胆地批判理论。


陆峰:
佐藤学教授通过深入学校课堂,观察教学现场,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揭示出课堂教学的真谛。
文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合作学习,下面是我结合体育学科来理解的合作学习。
体育学科合作学习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通常是2到4人一组。
2.分配任务: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学习任务或项目,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合作,分享知识和想法,共同完成任务。
4.小组汇报:小组完成任务后,向全班汇报成果,分享学习经验。
5.反馈和评价:教师对小组的成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鼓励小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合作学习的好处:
1.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2.培养团队合作技能: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增强沟通能力:合作学习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
5.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自我管理,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
提到“团队合作”,我意识到我们这个工作室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团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这个平台,把它当成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借助工作室平台,真正学习,积极训练,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李慧文:
陆主任提到“合作学习”的话题,这一概念二十年前在我们学校就已经运用于实践。至于如今为什么所见较少,大赛课堂几乎不见影踪,因为大家的尝试只浮于表现,没有真正从实效的角度出发,结果发现这是个“花架子”,就把它抛到了一边。
其实不然,合作学习运用得好,是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比如,从异质分组开始,到各负其责,再到按规则平等交流,最后共学出成果,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教师的挑战》一书展示的课例无疑就是有力的证明。
陆主任认为工作室是个机会,我也有同感。我给我们工作室的定位是小、真、实,最大的期待就是我们所有的成员都能珍惜这个平台,珍惜学校领导给予的这个机会,真正读起来,练起来,写起来。
说实话,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在座的老师不一定还在这所学校,要有长远的目光,现在静静地练好“内功”,在年轻的时候有所长进有所突破,为自己的将来服务。
我们花时间练出来的功夫,埋下头学到手的东西,别人是永远抢不走的。


李慧文:
读完《教师的挑战》前四章,做了三次阅读笔记,回过头来再读,聚焦第6页中间——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
倾听,佐藤学教授在第5页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串联第26页,“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师要侧耳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第39页,建议我们要像胜沼老师一样,在教学中位置要“贴近儿童”,建立与儿童密切的关系。
除了教师倾听,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倾听。2017年在镇江扬中,福建名师林莘带来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展示了她们学校学习佐藤学的成果。整节课,林莘就是贴近学生,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相互之间的发言就是轻轻的声音,夸张地说比耳语高一点点。这样的课堂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我们习惯了自己讲得多,很多时候顾不上“听”学生说完。对学生之间的“倾听”,更是忽视。我个人的认识是在我们的课堂里,首先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听老师的讲话,听同学的发言,然后才是思考过后“发表”自己的学习结果,语文方面就是读、说、写。
串联,佐藤学说是“教学的核心”。书中第59页指出,“合作学习的教学是由每个个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意义链和关系链构成的。”第61页进一步讲,“培养互相倾听的关系、建构相互学习的关系”,将每个儿童作为主人公,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第66页又说,“对儿童的发展来讲,儿童的学习与交流比教案更加重要。”
串联其实就是融合,孔子说“举一反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知识前后贯通,书本与现实相通,生与生又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立足教材,把“点”上的知识适度拓展成“面”,将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生的表现、状态“链接”起来,课堂就成了整体,一个鲜活的、丰富的、立体的学习空间。这正是我努力的目标。
反刍,从教师的角度一般称为“总结”,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复盘,不仅指向元认知,让学生关注前一段的学习过程,还在等待、带动一些“不懂”的孩子。
第6页讲到了教师必须洞察反刍活动的意义。反刍与倾听、串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倾听了,发现了前进中的困难或“不懂”的学情,所以需要反刍,站稳脚跟再进行下一步活动;因为串联出现了或大或小的漏洞,所以需要反刍来调整,把每一个学生都编织在一起,有力地保障全员学习。
要允许学生举手汇报“我还有哪里哪里不懂”,这样才能起到反刍的真正作用。要鼓励儿童大胆地说出“请帮帮我”,学生在反刍的同时“教”同学,无形中也在提高自己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力。
李慧文:
还是要强调“倾听”是核心,是教学关键的第一步。我现在教的这个班,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养成。目前我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倾听老师的话,学生互相倾听。这项工作做不好,只顾着一个劲往前奔,到最后很可能发现身边只剩下几个学生,有的留在中途,有的还可能往回走了。
我们的课堂要允许学生随时随地提出不懂之处。同样是在林莘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小组中一个孩子主动向同伴求助:“这个我不会,请你帮帮我!”当时,听课老师们都非常惊讶。这一可喜的现象,表明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得到了学习的自主权。


丁丽丽:
在书的封面,“教师的挑战“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醒目的字——“宁静的课堂革命”。初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感觉怪怪的,课堂改革是教师的挑战,我能明白,但为什么是宁静的呢?带着疑问,我开始阅读,文中第一个关键词——倾听,解答了我的困惑。倾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课堂改革。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藤田老师首先着手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为了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藤田先生自身必须做到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她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倾听,能够静下心来听老师讲,是建立倾听关系的前提,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也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
第二个关键词是尊重。平时我们上课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老师得到自己预期的“理想答案”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对于那些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们再想一想,换个更靠谱的同学来回答。《教师的挑战》中说倾听儿童的发言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识该发言是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转变观念,“任何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理解这句话后,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要认可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必然有他的价值,这是我以前未曾深思过的。
李慧文:
丁老师也把目光投向了“倾听”,认识到宁静的课堂老师讲话轻轻柔柔,语速慢下来,态度越发沉稳。多好啊!我们若能真正尊重儿童,明白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自有其价值,并前后、上下串联起来,教学自然就发生了“蜕变”。


汤天伦:
在阅读这本充满哲理的著作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两点想法:
一是尊重与信赖。
在滨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这让我产生了思考,特别是一节公开课,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会立即请他们回答,却很难去请那些“不能"的学生,甚至是不敢请他们。其实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只有真真切切地尊重、信赖,才能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
二是倾听儿童的发言。
胜沼老师倾听的位置不是在儿童的正面,而是和发言儿童一样看着教室的中心,也就是他站在发言儿童的斜侧面,儿童们所说的话,他能够听得一清二楚,胜沼老师是作为儿童的代表来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更不用说站在儿童的角度。我们往往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打断儿童不太成熟的发言。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合作学习大部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正如书中所述: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其活动核心应该是真心接纳的“倾听”。“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李慧文:
我把汤老师的发言关键词确定为“期待”,当然这附加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期待往往只顾自己的“教”,有时可能只是验证一个架空的设计。真正的期待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与易,给予鼓励、帮助、表扬,让学生在期待的目光中独立地学兴奋地学,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吴磊:
一、阅读收获
1.思想的转变,现代教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以各自呆坐、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而是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教学方式也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2.书中第2页的滨野老师默默观察作业中的儿童,鼓励那些儿童“划一条线也行”,这样的教学行为让我感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讲授中,缺少对学生的观察、等待与守护。我想,只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得,我们太多时候觉得讲的量多了,质就会好,这样的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
3.书中提出老师会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其实任何一位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有些时候那些“不好的发言”往往更能代表大部分学生的疑惑。我们常常会觉得好学生会了,好像大家都会了,其实好的教学不应只是去按照设计去完成任务,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想法与困惑,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4.书中提到八木老师的课堂改革,从吵吵闹闹到良好倾听关系的形成再到成为彼此切磋的共同体,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为重建课堂教学所付出的努力。作为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师,我明白要打破固有思维,重建课堂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努力,但我们必须跨出这一步,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5.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至关紧要。每一个人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接纳他人的主张,并且致力于生成自己的理解方式。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很少听到学生提出“我不懂”“想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这样的发言,学生们似乎在认认真真地倾听老师的讲解,但大多没有听进去。老师的活动应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
二、我的思考
1.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真正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感情,才能引发潜在的可能性。
2.学会观察儿童,学会捕捉到儿童的状态与问题。
3.课堂语言需要精准,每一个话语要深思熟虑、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4.教师不可拘泥于自己的意图,要以学生为中心,恰是“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
5.注意倾听的体态。文中胜沼老师倾听的位置并不是在儿童的正面,而是和发言儿童一样都看着教室的中心,也就是说站在发言儿童的斜侧面,作为儿童的代表来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
6.重视儿童的参与。书中横山老师通过让学生触摸500张一叠的纸与499张一叠的纸,让学生感受10分之1毫米的区别,了解制作精度为100分之1毫米的产品技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说百遍不如让学生直观感受一遍,正是同样的道理。
李慧文:
吴主任身在南京,心在学校,远程发回阅读《教师的挑战》所得,实在很难得。可以感受到吴主任读书时的内心触动,我也在想:我是否有勇气重建我的课堂?答案是肯定的。
在观察儿童、倾听儿童的同时,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总的一条原则是真正为学生着想,尽量做些对学生有用的事。



李慧文:
今天这场读书交流会,其实是一个小型沙龙,时间上略显不够。
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所得,或长或短,或深或浅。我在倾听,也在思考。在教学之余,静下心来读这样一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行动。
本次活动结束之前,我想对大家提点建议:
第一,读书要真。我敬重的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很直白:怎样读一本书?一页一页地读。我的做法是在书上留下阅读的痕迹,用不同的笔做不同的记号,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困惑。以后的分享,要更紧密地结合书籍和实践,不要“大”也不要“空”。说得夸张一点,我们要把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变成自己立足岗位、专业成长的每一分底气。
第二,要写起来。我们是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鲜活的实践,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可以从教育叙事写起,泰州市每年都有“我的教育故事”比赛,坚持写,写得多了,参加比赛就可以冲奖,要有这个自信!不要怕写,也不要想着写到论文就去借鉴,《泰兴教研》是本好杂志,鼓励我们原创,只要你写得真,写得朴实,不管是一两千字还是五六百字,都可以投稿,大概率都能发表。
各位同伴,行动起来,你们的明天一定会因今天更美好!








活动:泰兴市老叶小学慧文名师工作室

编辑:赵银君

审核:李慧文


编辑:赵银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公安机关备案号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0289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