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集体备课 > 2021年秋学期语文集体备课三(定稿)

2021年秋学期语文集体备课三(定稿)

2021年10月20日 10:25:31 访问量:380

12.古诗三首

执教:李慧文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配合第四单元的主题,这三首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借助历史背景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的意思。

2.拓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泊秦淮》,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后默写《示儿》。

重难点:
深入体会南宋诗人陆游和林升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提供历史背景资料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泊秦淮》。

教学过程:

1、看视频,知背景

1.大家知道吗?宋代分北宋和南宋,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两城相隔一千七百多里。

出示课本插页,点击两处“南宋”,介绍《示儿》诗人陆游、《题临安邸》诗人林升都是南宋人。

2.宋代统治者为什么会迁都呢?一分钟小视频介绍“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形势危急,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攻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赵氏皇族、后宫妃嫔、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3.身为南宋诗人,陆游写下了《示儿》,林升写下了《题临安邸》,这两首都是爱国名诗。

二、借注释,说诗意

1.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补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告诉我们诗的创作时间和天气;《泊秦淮》则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创作地点。

(2)引导交流,讲解:《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相当于给儿子的遗嘱;《题临安邸》是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上的。

2.陆游想对儿子说什么?林升在临安的旅店墙上写诗,他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接下来,请大家借助注释和所发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多让几名学生参与发言,给予鼓励。

三、比较读,悟诗情

过渡: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还可以借助另外一首诗来理解所学的这首诗。

1.读一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再读《示儿》,比一比,讨论:《示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点拨: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联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68岁时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他“尚思”——他想——(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

写《示儿》的时候,诗人85岁了,给儿子的遗嘱,从情感上看,前后并不矛盾——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不会停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情感。

(2)《示儿》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悲”。【板书:悲】

陆游为什么而悲?(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

听高手朗诵,学一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齐背。

(3)在任务单上练一练:《示儿》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4)默一默《示儿》,下课后再交。

示范写“祭”字。

过渡:是什么导致了陆游心中的“悲”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一读《泊秦淮》,再读《题临安邸》,比一比,讨论:《题临安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1)解读:同学们,如果不了解南宋的历史,单看《题临安邸》的诗句,可能会有这样的理解——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真的是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歌舞升平,令人陶醉吗?真的是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的气象,令人陶醉吗?

当然不是,那林升为什么这样写?

(2)点拨:先来看唐代杜牧的《泊秦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商女吗?杜牧在《泊秦淮》中用了讽刺的手法,讽刺晚唐统治者。那林升讽刺的是什么人?

问一问:大家看《题临安邸》中的第三句,“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醉”。

国家的都城还被金人占领着,山河破碎,百姓受苦,他们居然“醉”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啊!“醉”字的后面藏着林升怎样的情感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昏君、奸臣是醉了,诗人心中却充满愤怒。【板书:愤】

(林升借景抒情,讽刺的是什么样的南宋统治者?

诗人用“醉”字讽刺南宋统治者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丑恶风气。)

(3)听高手朗诵,学一学,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齐背。

(4)练一练,说:《题临安邸》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四、总结延伸

1.同样是爱国诗,陆游重点表达的是“悲”,林升则表达了心中之“愤”。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两首诗。

2.“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南宋国弱民苦,陆游和林升在他们的爱国诗中表达了心中的悲与愤,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3.课后作业:读一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岳飞的《满江红》。

板书设计:

12.古诗三首

   悲

爱国           

   愤

编辑:李慧文
评论区
李慧文(2021/10/20 10:58:50)

《12.古诗三首》教后反思
一、我所做的
1.资料准备充足
五上第四单元的导语有一句是这样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古诗,不能仅仅理解意思,会背会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因此,我搜索了“靖康之耻”这一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离古诗能够更近一点。
除此多外,我的思路是拓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泊秦淮》,以诗帮助解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陆游的诗作,是诗人68岁时的作品,诗眼为“思”,报国之志跃然纸上。《泊秦淮》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作,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为学生提供了四首诗的注释、译文、创作背景、赏析等资料,也算是让他们来一次“大阅读”吧。
2.提供朗诵音频
我用酷狗音乐搜索到于晓鹏老师朗诵的《示儿》和《题临安邸》。其中,尤其是《示儿》,于老师的朗诵入情入境,令人佩服。我正好可以和学生一起向高手学习,在理解诗意后,再体会情感,然后用心地朗诵一次,更能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不能统一而悲,为人民生活不安定而悲,为自己毕生志愿未酬而悲的强烈情感。
3.反复修改教案
品读这两首诗,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所以,拿出初稿后,到昨晚,我还在修改教案和课件。最后一次,细化了引导深入品析诗情的过程,不再含糊了事。解读文本,怎么用力都不为过。
二、反思不足
1.在第一首诗上花的时间多了一些,以至于课堂练习没能好好完成,第二首诗的学习就显得有些急促。
2.在两首诗的朗诵上,用的功夫还嫌不足。学生真正理解了诗意,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的朗诵自然不一样。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周爱琴(2021/10/20 13:28:39)

古诗教学看似简单,只要按照“读诗题——知作者——解诗意——读全诗——悟诗情”这样的步骤,一般不会出什么岔子。要想上好,却很不容易。
李老师这节古诗教学课,教了两首古诗,因为陆游和林升同为南宋诗人,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放在一起教,可以起到“1+1>1”的作用。有的放矢地拓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泊秦淮》,形成了爱国诗“群文教学”的架构。
再配合“靖康之耻”的历史知识小视频,以课前发放的资料为鹰架,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并不是那么难,入情入境地朗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赵宝莉(2021/10/21 13:33:53)

李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准备了“靖康之耻”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中,淡化的诗意的理解。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悟诗情上。并通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泊秦淮》两首诗与文章《示儿》和《题临安邸》进行比较阅读,读出诗中表达出的情感。在同类诗的触动下,孩子们更容易走入诗中,去看那个历史时空下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再通过两首诗中的诗眼“悲”“醉”来体会诗人的悲与愤。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华丹(2021/10/22 10:53:31)

李老师课前准备充足,值得我们学习。李老师借助短视频“靖康之耻”让学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这为学生悟诗情打下基础。通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泊秦淮》两首诗与文章《示儿》和《题临安邸》进行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的典范。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爱峰(2021/10/27 19:22:11)

李老师的这一节课,延续了他一贯的教学风格,朴实、务实、扎实,紧紧围绕课堂学生“学”的需要组织“教”。课前大量资料的搜集,为学生“悟情”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提供了充分的铺垫。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每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谈自感悟。课件没有花哨,实实在在为教学服务。很值得我学习。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冬萍(2021/11/1 8:49:08)

李老师通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泊秦淮》两首诗与文章《示儿》和《题临安邸》进行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的范本。且巧妙利用诵读这一有力法宝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赵银君(2021/11/1 18:21:48)

李老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的资源丰富,而在课堂上是恰当的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这节课比较好的,体现了古诗诵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的读体会感情,李老师在课堂中不着痕迹,层层深入的带着学生读书,不是单一的为读而读,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紧密联系,在创设的情境中各式各样的读激励着读,共鸣着读,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在充分的读中感悟,借助充分的读体会和展现感情宣泄学习过程中积聚的情感。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公安机关备案号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0289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