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集体备课 >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三):《9.词两首》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三):《9.词两首》

2017年03月13日 14:43:31 访问量:731 作者:李慧文

9.词两首(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慧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词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景:鹭、花、水、鱼、风、雨  

                                                  借景抒情

          人:渔翁垂钓

编辑:李慧文
上一篇:1、古诗两首
下一篇:10.公仪休拒收礼物
评论区
李慧文(2017/3/13 14:47:08)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慧文(2017/3/13 14:52:12)

教学设想:
1.运用多种教法。一是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二是想象法:通过词中所描述的景象,展开想象,想象词外作者所隐含的景象。三是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词不同之处,感悟作者的风格。
2.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可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3. 这是一首唯美的词。有必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领悟词的内容、意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心中美好的景象写出来,体现一下感受美、再造美的过程。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卢月红(2017/3/13 16:31:35)

教学设想: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我觉得主要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展开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从而爱上古诗词,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的语言,找出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在欣赏“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可以引申到“斜风细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悟到诗句实在是精妙至极。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慧文(2017/3/15 22:14:43)

教后反思:
上课了,我向学生说明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张志和;2、理解词意;3、探讨“不须归”的原因;4、朗诵这首词;5、比较读《绝句》;6、总结词两首的共同点。
先请同学介绍张志和的资料。引导学生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可就要变化一下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词更有特色。我说,千百年来,人们都喜欢这首词,为什么呢?学生们低头去读。不明白了吧?我告诉你们,就像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一样——有学生接上来了:诗中有画。对!这首诗就像画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样一幅画画出来。先画什么?西塞山。就这样,我让学生想象着,说出“画”上的美景。在七嘴八舌之后,这幅画“画”好了,词意关也自然而然地过了。
为什么渔翁“不须归”呢?我和学生先来朗诵朗诵这首词。我说,请大家“摇头摆尾”地朗诵一下这首词。大家都笑了,随即“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读好了,我请多名男、女同学来朗诵,有的同学居然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我说,看到白鹭了没有?闻到桃花香了没有?听到流水声了没有?大家会意地说,看到了,闻到了,也听到了。我说,归不归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归。为什么?生围绕景美、和风细雨、沉醉其中来回答。
那有没有深一层的原因呢?我引导学生回顾张志和的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志和号“烟波钓徒”,但“渔翁之意不在鱼”。他原先当过唐肃宗时的侍诏翰林,但后来隐居山林。为什么不归呢?因为张志和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不想再为官,这样才悠闲自在。这一层学生不一定明白,我只是点到为止。
接着,我引导学生比较朗诵南宋诗人志南的《绝句》。学生们发现,《绝句》的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与《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总结《如梦令》与《渔歌子》这两首词的共同点。学生说了,都是写景的,都能表现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同学有更深入的发现,两首词都能让情景交融在一起。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卢月红(2017/3/20 8:26:55)

教后反思:
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感受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体悟词情。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三、发挥想象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公安机关备案号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小学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0289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